全国服务热线:

029-87035114

葡萄缩果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2929 更新时间:2016年03月31日22:24:48 打印此页 关闭
 

葡萄缩果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

葡萄缩果病,又名葡萄气灼病、日烧病、日射病等,是近年来在各地发生比较严重的葡萄生理性病害,特别是露地栽培葡萄因该病暴发而损失惨重。从各地调查来看,随葡萄园立地条件、品种、栽培模式及肥水管理不同,葡萄缩果病发生情况存在很大差异。

    1、病症特点

    果粒生长发育30天左右为该病高发期,果皮下的果肉产生针尖大的褐色麻点,如不继续发展扩大,在果实成熟时肉眼几乎觉察不到,不影响外观。在硬核后期,如褐色麻点迅速发展扩大,就形成病斑。病斑近圆、椭圆或长圆形,大小不等,大病斑可达果粒表面1/3。病斑初时淡褐色,迅速黑变,下陷。病斑有坚硬感,病部下果肉维管束发生木栓化收缩,失水,皮下似有空洞感,但果粒一般不脱落。严重时,一个果粒会发生几个病斑,果粒近一半受害,生长中止。病斑常发生在果粒近果梗的基部或果面中上部。据观察,病斑发生与有无阳光直射有定关系。虽然叶幕下背阴部位、果穗背阴部及套袋果穗上也会发生,但发生率明显降低。

    2、发病规律

    2. 1发病时期。从物候期看,本病在果实硬核中后期集中发生。一般高发期在6月中下旬,至浆果生长进入软化期,即果粒开始第二次迅速生长后不再发生缩果病。 从季节看,该病多发生在初夏高温时节。在梅雨季节,往往在较长期的阴雨天气后突然连续晴天高温,即进入俗称为伏旱天气时最容易发生。高发期与梅雨季节长短及天气变化关系密切。

  2.2品种与发病。不管是欧亚种还是欧美杂交种葡萄,均可发生缩果病,尤以欧亚种品种中的红地球发病较重,美人指发病率也很高。巨峰系品种群大都易发病,其中又以巨峰发病最重,藤稔次之。

  2.3 生态环境与发病。土壤过湿和干湿度急剧变化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子。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试验表明,硬核期前土壤高湿的发病最重,全期均湿润的略低于前者,全期干燥或硬核期前干燥处理则发病很轻。调查发现,露地栽培葡萄,前期雨水多,土壤湿度大,植株枝叶柔嫩繁茂,雨止后遇高温天,水分大量蒸腾,造成缩果病暴发。在地势低洼地带栽培葡萄,地下水位较高,加之雨水多,土攘水分高,雨止天晴后,极易发生缩果病。硬核后期长期阴雨后突遇高温天气,缩果病发生重。凉夏时发生较轻,由此认为,硬核中后期高温是诱发葡萄缩果病的关键因素。

  空气干燥程度与发病也有关系。高温往往使空气相对湿度下降,加速了缩果病的发生。在梅雨季节的高温天,由于空气湿度较大,果粒好似浸泡在热的水汽中,向阳面受到光线灼伤,产生日射症状。

  光照直射与日射症有一定关系。调查发现,基地土壤湿度大,且避雨棚间间隙过于宽大,又没采取遮阳措施(如遮阳网或副梢叶片或纸片或套袋等),进入高温天后,造成日射病暴发。

  2.4栽培管理与发病。凡是葡萄园管理中围沟、腰沟、毛沟不配套,排水不畅,长期积水,土壤过湿,土壤施氮肥过多的葡萄园,缩果病发生就较重,这种园里的葡萄树往往叶面积过大叶组织柔软,叶片气孔关闭机能迟饨,在高温干燥季节会使水分大量散失。地下水位过高又使根系在浅表的表土层中分布,夏季高温时常同时发生伏旱,造成表土层部分根系(    雨后的浮根)死亡,影响了水分的吸收。在果园管理上应采取控水控氮、排水促根等措施,使植株生长健壮。梅雨期后采用土嚷覆革可保持土壤水分均衡,是控制葡萄缩果病的有效措施。

  3、防治要点

  从病因着手,改善果园的管理,增强枝时的健壮程度,是防止此病的根本。从生产实践情况看,应采取综合防治办法。具体措施如下。

  (1) 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,行间沟深要不小于30厘米,四周围沟深度要达到40-60厘米,以改善排水条,深耕改良士壤条件,提高根系的活动能力。

  (2) 均衡土攘的水分管理,尤其要避免整个生长季土壤一直处于过湿状态,导致根系活动性减弱。梅雨季节之后,应及时用稻草或秸轩覆盖土攘,厚度10厘米。

  (3) 严格控制氮肥,及时夏季修剪,不可放任生长,减少无效叶面积。

  (4) 叶面喷施钙肥,常用的有硝酸钙、氨基酸钙等。硝酸钙使用浓度0.4%-0.5%。氨基酸钙含钙量低于硝酸钙,但利用率高,更为安全、有效。在硬核期的前中期使用,可促进葡萄健康生长,预防病害。硬核期之前,根外追施0.1%-0.15硼砂液2-3次,也有利于减少该病发生。

  (5) 每年6月初日至7月上旬,在避雨棚的间隙用遮阳网覆盖,可减少阳光直射,或在处理果穗边副梢时保留1-2张副梢叶,或在果穗上盖一纸片,给予果实一定的遮蔽,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病的发生。另外,果穗套袋也可减轻此病的发生。

上一条:葡萄落花落果防治技术 下一条:葡萄白腐病的防治